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硬核科普|不刷题的吴姥姥:在流量的红海掀起科普的浪潮

时间:2024-09-26 19:30:50 科技新闻 我要投稿

  新华网上海9月26日电 题:不刷题的吴姥姥:在流量的红海掀起科普的浪潮

  记者 冉晓宁 陈听雨

  9月的上海,浓云低垂,赶在台风“普拉桑”来袭之前,74岁的“吴姥姥”一大早乘坐地铁来赴新华网的专访之约。

  灰白色的短发,标志性的咖卡其色多功能工装马甲,戴着挂脖黑色细框眼镜,讲话低调。当“吴姥姥”来到我们面前打招呼时,丝毫没有全网千万量级粉丝大“网红”的滤镜,而是令人恍惚,仿佛回到学生时代,一位熟悉的老师走到教室门口说“这节是我的课”。

  2021年年底,科普IP“不刷题的吴姥姥”爆火出圈,至今在全网积累1500w+的粉丝。成为“网红”,让年逾古稀的“吴姥姥”退休后的生活更加忙碌。

  “好像突然间就变红了,事情就多了一点,比如采访多了,有时候我想拒绝的,但又想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也是一件好事,毕竟不是我一个人可以完成整个社会的科普工作的,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吴姥姥”笑眯眯地说。

硬核科普|不刷题的吴姥姥:在流量的红海掀起科普的浪潮

  “不刷题的吴姥姥”、同济大学物理学退休教授吴於人 新华网记者 冉晓宁 摄

  一切都是好奇心使然

  物理科普博主“不刷题的吴姥姥”,同济大学物理学退休教授吴於人,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吴姥姥”。她笑言,“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我是吴姥姥进科学大观园,永远对未知的事物保持好奇心。”

  讲解正负电子对撞机的道具是羽毛球拍,字纸篓演示CSNS散裂中子源,举起扫把讲宇宙射线,讲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时则端出了一口大锅……一个个高大上的物理名词和晦涩难懂的科学论证,被“吴姥姥”和日常生活挂上了钩勾。

  在吴於人看来,科学本身就很有趣,“科学既伟大又有用,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科学的道理,应该让大家体会到,应该通过科普传播出去。”

  从2018年科普短视频账号“不刷题的吴姥姥”创立至今,已发布了600多个妙趣横生的科普视频,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从哪里来?

  “大家经常问我这个问题,我什么都好奇,新的、没见过的,哪怕一个没吃过的东西,我也想去吃一下。刚才你们布景打光,我就在想这个灯光是怎样的?,折射又会怎样?我就是这样的人,习惯了关注细节。”吴於人说。

  在吴於人看来,做科普短视频最难的在于如何将物理知识以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实验演示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同时又能保持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做老师几十年形成的个人风格,让吴於人习惯了引导受众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现在做短视频面对的对象比较广泛,必须用通俗有趣的语言去讲解科学,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我觉得还是通过好奇心来驱动,有情感,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别人。当我对这门学科有兴趣、有感情,就去影响我周围的人,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以前在大学讲课时,我经常特别激动,下课就很累,很多老师都是这样的,将感情倾注在课堂上。”现在,吴於人将工作重心主要放在了青少年身上,“家长培养孩子也是一样的,当孩子对一些问题感到好奇时,要跟他一起好奇,把情感投入进去,孩子就觉得很起劲,他就会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小孩子从小就培养好奇心,养成爱琢磨、爱思考的习惯,长大以后什么课程应付不了呢?学习肯定不成问题的。”

  孩童时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种子就在吴於人心中悄悄萌芽。吴於人的父亲是中国第一代航天人,繁忙的工作使他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我父母都很晚回家,父亲经常出差,陪我们的时间不多,但是只要他陪伴我们,不是到公园去玩,就是在家里做游戏,或者一起看动脑筋的书,分析一些问题。”

  “我父亲特别搞笑,爱听相声,星期天只要他在家,早上八点钟全家就会坐在一起听侯宝林的相声节目。回想起来,小时候在家里总是嘻嘻哈哈开心地笑,全家做很多小游戏。比如藏东西找东西、数字游戏、拼拼搭搭等,爸爸妈妈想出的游戏记录了好几个本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我们观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喜欢思考、快乐游戏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所以后来我做了一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也是延续了习惯。”吴於人说。

  不刷题,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