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新闻

2024中意智库论坛:为进一步深化中意务实合作建言献策

时间:2024-11-01 18:31:29 国际新闻 我要投稿

  光明日报记者 王天扬

  10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主办的2024中意智库论坛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主题为“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二十年背景下的中国与意大利务实合作”。论坛期间,围绕“全球政治经济发展与中意合作”“可持续发展与中意合作”“中意文化交流与合作”这3个议题,30多名与会者各抒己见,为进一步深化中意务实合作建言献策。

  “中意两国虽然相距遥远,但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在开幕式致辞时表示,从传承千年的古丝绸之路,到在西方掀起历史上第一次中国热的马可·波罗,再到来华传播西学的利玛窦,中国与意大利两国间的文明交往,充分彰显了东西方文明开放对话的悠久历史和广阔空间。两千多年交往史为中意两国培育了互尊互鉴、互信互谅的共通理念,成为两国传统友谊长续永存、不断巩固的保障。

  意大利驻华大使安博思在致辞中表示,2024年是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对两国而言意义非凡。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定位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基石,为我们不断密切双边关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框架。同时,今年也是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马可·波罗是中意两国历史上文明交往的象征,也是早期友好合作的典范。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中欧、中意经济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在发言时表示,当前欧洲的经济竞争力在下滑,对研究和开发的投资不足;欧洲一体化进程遇到较大阻力,政治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欧洲国家的不安全感正在加剧,共同防务被提上日程。在这一背景下,只有不断加强与中国的务实合作,才能让欧洲、让意大利走出困境。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中欧关系中的竞争性在上升,寻找符合双方利益的合作领域将是未来双方面临的重要课题,而中国近期加快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各项举措将为中欧、中意合作带来新的机遇。

  “过去,两个国家在经济领域的相互依赖被视为加强双边关系与促进和平的手段,而如今却被一些人视为安全风险,这种观念需要改变。”意大利财政部前首席经济学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教授洛伦佐·科多尼奥在发言中强调,欧洲若想实现经济复苏与战略自主,就要抓住发展机会、提升生产效率、培养创新能力,与中国开展合作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可持续、透明、稳定和基于多边规则的贸易体系对于促进公平竞争非常重要,中国和意大利应该在国际场合共同坚持这一理念。

  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的中意可持续发展合作

  意大利前环境部长科拉多·克里尼就中意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表示,意大利如今面临更加频繁的极端天气,由此导致城市内涝等各类自然灾害。意大利大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普遍落成于几十年前,无法有效应对各类自然灾害,重新设计各地区的基础设施迫在眉睫。中国的海绵城市模型可以成为未来中意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重点。所谓海绵城市模型,就是通过针对性地设计、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在短时间内吸收大量降水的能力,降低发生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和破坏性。此外,无土栽培等农业种植技术也可成为中意可持续发展合作的重点领域,用以减少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意大利政治、经济与社会研究所顾问卢卡·达内塞重点关注中意在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合作。他指出,中意在能源绿色循环利用领域,包括天然气开采、工业原料的回收利用及燃料废弃物的处理技术等方面具有巨大合作潜力。此外,中国作为世界上铁路货运量最大的国家,铁路系统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而意大利在这一领域也拥有技术优势和丰富经验,希望双方未来在这一领域继续加深合作。

  历史悠久、成果丰硕的中意文化交流合作

  “历史上中意两国的文化交流十分深入、影响深远。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长河中,意大利人毫无疑问是作出突出贡献的群体之一,他们当中的典范就是今年逝世700周年的马可·波罗。”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系主任文铮在发言时表示,马可·波罗、利玛窦、郎世宁选择来到中国,将这里的文明和文化带到西方,取得至今仍值得我们缅怀的成就,文化与思想的交流以及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谐共处是他们共同的理想。

  除了古代的人文交流,中意两国当下的高等教育合作方兴未艾。意大利教育中心中国区主任邢建军在发言时表示,中意两国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互补性较强,合作潜力巨大。经过多年的合作与发展,中意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形式更加多样化,高质量务实合作成为主旋律。除了传统的艺术设计、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等专业,两国高校在能源转型、数字化技术及人工智能等多个新兴技术领域的合作正在不断加强。可以说,中意两国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正在迈入提质增量的新的发展阶段。

  (光明日报北京10月31日电)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01日 12版)